上虞论坛 上虞 含贞斋典故(导游怎么介绍含贞斋与九狮台)

含贞斋典故(导游怎么介绍含贞斋与九狮台)

含贞斋典故(导游怎么介绍含贞斋与九狮台)



1.导游怎么介绍含贞斋与九狮台

含贞斋曾经是秦炔的书斋,当时书斋旁 长着一棵傲然挺拔的大松树,秦块写诗道:“岁寒挺高节,吾自含 吾贞”。

清代,这里改作“宸翰堂”,用来珍藏康熙、乾隆赐给秦家 的御书墨宝。宸翰堂在1860年被烧毁,现建筑是1936年重建 的。

在室内的墙壁上,挂着刻漆壁画《明寄畅园图》和秦炔所作的 20首寄畅园景物诗;在玻璃展台中,放着《清初寄畅园模型》。 它 们对于今后按历史原状恢复寄畅园的本来面貌,有一定参考价 值。

“九狮台”占地约40平方米,据说是按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 林的《九狮图石》,用太湖石堆叠的。它北高南低,树木青翠,就 像一头佛门吉祥的青毛狮子。

再仔细辨认一下,在这大狮子的 头部,分明还有九头神态各异的“石狮”,它们大小不一,长幼相 嬉,有的张牙舞爪,有的乖乖躺着,就像一幅静中寓动、妙趣横生 的立体《九狮图》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 北面那座有三个山峰的黄石大假山,原名“案墩”。

根据无 锡地方史志记载,这是为改善惠山寺风水而堆叠的。明正统十 年(1445年),惠山寺又一次遭受严重火灾。

江南巡抚周忱在主 持修复惠山寺的过程中,认为惠山寺屡遭火灾的原因,是因为惠 山寺的风水“左缺青龙”,因此发动民工在这里堆了一个大土墩, 这个土墩比较长,像古代的几案,所以取名“案墩”;又因为“青龙 属木”,因此在墩上种了大量树木。 几十年后,秦家在修建寄畅园的过程中,因地制宜进行了三次改造,特别是在假山中开辟涧道,把“天下第二泉”的泉水引入里面,使案墩假山成为寄畅园的主景。

寄畅园在借景、引泉、叠石、理水、保护古树、建筑布局等六个方面,都有独特的艺术构思。

2.卜昼卜夜是谁的典故

词 目 卜昼卜夜

发 音 bǔ zhòu bǔ yè

释 义 卜:占卜。形容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,没有节制。

出 处 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臣卜其昼,未卜其夜,不敢。”

春秋 时 齐 陈敬仲 为工正,请 桓公 饮酒, 桓公 高兴,命举火继饮, 敬仲 辞谢说:“臣卜其昼,未卜其夜,不敢。”见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上》、汉 刘向 《说苑·反质》以为 齐景公 与 晏子 事。后称尽情欢乐昼夜不止为“卜昼卜夜”。 清 捧花生 《画舫馀谈》:“[吸鸦片者]荧荧一灯,卜昼卜夜,吞吸无厌。”亦作“ 卜夜卜昼 ”。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姑妄听之三》:“又冶荡殊常,蛊惑万状,卜夜卜昼,靡有已时。” 沉昌眉 《颍若有寄亚子红豆之作步原韵和之》:“当日故人情,卜夜复卜昼。”亦省作“ 卜夜 ”。 唐 张登 《冬至夜郡斋宴别前华阴卢主簿》诗序:“ 登 与宾客僚吏,会别於郡斋,骊(酾)酒卜夜,夜艾酒酣而不能自已。” 宋 罗大经 《鹤林玉露》卷二:“乃邀至其家,具酒食,卜夜尽懽。” 清 黄宗羲 《黄复仲墓表》:“北海南馆,投壶卜夜,广求异伎。”

3.金科玉律的典故及出处

金科玉律 ( jīn kē yù lǜ ) 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。

后多比喻不可变更的信条。 前蜀 杜光庭 《胡常侍修黄箓斋词》:“金科玉律,云篆瑶章,先万法以垂文,具九流而拯世。”

清 周圻 《与济叔论印章书》:“惟以 秦 汉 为师,非以 秦 汉 为金科玉律也。” 秦牧 《艺海拾贝·广州城徽》:“我想不客气说一句,那些以为五只羊必须一般大小的人的观点,不过是把那些啤酒、火柴、电池的商标广告的艺术奉为金科玉律罢了。”

解 释 金、玉:比喻贵重。 科、律:法律条文。

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。现比喻必须遵守,不能变更的守则,信条。

出 处 前蜀·杜光庭《胡常侍修黄箓斋词》:“金科玉律,云篆瑶章,先万法以垂文。” 用 法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 示 例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三表嫂是聪明人,她把她家里那种种可笑的规矩看成圣贤的~。”

近义词 清规戒律、金口玉言、颠扑不破。

4.完璧归赵成语的典故

战国时候,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“和氏璧”。

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,他就写了封信,派人去见赵王,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。 赵王看了信,心里想,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,不肯吃亏的人。

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?要不答应吧,怕秦国兴兵来进攻,要答应吧,又怕上当。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,就跟大臣们商量。

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。 蔺相如知道了,对赵王说:“大王,让我带着‘和氏璧’去见秦王吧,到那里我见机行事。

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,我一定把‘和氏璧’完整地带回来。”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,就同意他去了。

蔺相如到了秦国,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。蔺相如双手把“和氏璧”献给秦王。

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,非常喜爱。他看完了,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,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。

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,等了很久,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,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。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,怎么才能拿回来呢?他想来想去,想出了一个计策,就走上前去,对秦王说:“这块‘和氏璧’看着虽然挺好,可是有一点小毛病,让我指给大王看。”

秦王一听有毛病,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。 蔺相如拿着“和氏璧”往后退了几步,身子靠在柱子上,气冲冲地对秦王说:“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,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‘和氏璧’。

赵国大臣都说,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,我可不这么想,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,何况秦国的大王哩!赵王听了我的劝告,这才派我把‘和氏璧’送来。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,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,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。

这样看来,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。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。

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,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!”说着,蔺相如举起“和氏璧”,对着柱子,就要摔过去。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,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,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,说:“大夫不要着急,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!”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,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:“从这儿到那儿,一共十五座城,都划给赵国。”

蔺相如心想,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,可别再上他的当!他就跟秦王说:“这块‘和氏璧’是天下有名的宝贝。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,赵王斋戒了五天,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。

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,也应该斋戒五天,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,我才能把宝玉献上。”秦王说:“好!就这么办吧!”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。

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。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,把那块宝玉包着,藏在身上,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。

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,他一点也没有考虑。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,后悔已经来不及了,想发兵攻打赵国吧,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,怕打不赢。

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。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“完璧归赵”。

直到今天,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,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。

5.卢家莫愁的典故

莫愁女,现今流传于世的有三处之说。

一位是郢州石城莫愁湖。郢州,今日湖北钟祥,石城至今还有个莫愁村。

《唐书·乐志》中载:“莫愁乐者,出于石城乐,石城有女子名莫愁,善歌舞。”这位“石城莫愁”看来是唐代的一位能歌善舞的美貌女子。

有一首古词是歌颂她的:“莫愁在何处,莫愁石城西,艇子打两桨,催送莫愁来。”《容斋随笔》说:”莫愁者,郢州石城人,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。

“莫愁女见于正史,出自于古《乐府》和《石城乐》和《莫愁乐》。《唐书.乐志》载:”《石城》,宋臧质所作。

石城在竟陵,质尝为竟陵郡,于城上眺瞩,见群少年歌谣通畅,固作此曲。”《莫愁乐》,出于《石城乐》。

石英钟城有女子名莫愁,善歌谣,《石城乐.和》中复有’莫悉’声,故歌云:莫愁在何处?莫愁石城西,艇子打两桨,催送莫愁来。天监十一年(512)冬,梁武帝改”西曲”,将石城《莫愁女》,亦云《蛮乐》,旧舞十六人,梁八人。

莫愁女的许多传说故事,也从西楚传播到东吴。在钟祥,则留下了莫愁村、莫愁湖、莫愁渡等名胜古迹。

宋人王之望《舆地纪胜》说:”莫愁村,在汉江之西,地多桃花,春末花落,流水皆香。”《钟祥县志.古迹》篇载:”莫愁村,在汉西二里,古汉水经城址,其西为村,为莫愁所居地,城北有湖,与村毗连,称莫愁湖。

” 还有一位是洛阳莫愁女。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是写她的:“海外徒闻更九州,他生未卜此生休……如何四季为天子,不及卢家有莫愁。”

诗人笔下的“莫愁”,真正是位“解语花”。梁武帝也有首诗写她,写得更具体,诗名曰:《河中之歌》:“河东之水向东流,洛阳女儿名莫愁。

莫愁十三能织绮,十四采桑南陌头。十五嫁为卢家妇……头上金钗十二行,足下丝履五文章。

珊瑚挂镜烂生光,平头奴子擎履箱。人生宝贵何所望?恨不早嫁东家王。”

这里把莫愁女的籍贯、身世、家境都作了叙述。 南京莫愁女,到宋代才有文字记载。

较早的是周美成的乐府《西河》。洪迈就此事在《容斋随笔》中提出质疑,似乎是周美成将“石城”与“石头城”混淆了。

长揣拜废之肚瓣莎抱极 多年来,此三地以外之人皆知南京有莫愁,而不知余下二位莫愁,应该是与南京的发展和享有众多高校和智力资源分不开的。

6.陈慥的轶事典故

明代戏曲作家汪廷讷又根据洪迈《容斋随笔·卷三·陈季常》创作了戏剧《狮吼记》。

《狮吼记》全剧二卷三十出,剧叙宋人陈慥,字季常,家居黄州。上京探访伯父不遇,与旧友苏轼每日携歌姬游赏。陈季常妻柳氏生性嫉妒,遣家仆催季常速归。不久苏轼谪黄州,与陈慥同游杏坞桃溪。柳氏担心他们与妓女鬼混,本不准他去。陈作了保证,如有妓女愿受罚打,柳氏才答应。后来柳氏打听到,果然有妓女陪他们游逛,回来便要打他。陈怕挨打,经苦苦哀求,改为在池边罚跪。正巧苏轼来访,陈慥急忙起身,柳氏怒号,且打骂不已,苏轼戏称为“狮子吼”。柳氏觉得苏东坡唆使其夫携妓游,又来干涉自己家的事,便把他赶出去了。

柳氏还拉陈去县令处投诉,县令夫人出面袒护柳氏。为人拥至土地神处,土地娘娘也为柳氏作主。不久,柳氏又将陈慥痛责时,巫婆让陈慥变成一只白羊,柳氏惊怕,幡然省悟,为佛印禅师度脱,偕赴灵山。数年后陈慥入朝为官,授东官伴读,各得其所。

《狮吼记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杰出的喜剧作品,其《梳妆》、《游春》、《跪池》、《三怕》诸出,一直盛行於昆曲舞台上,令观者捧腹绝倒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上虞论坛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angyuluntan.com/89197

作者: sylt

上一篇
下一篇